
「恐懼並非來自黑暗,而是來自我們想像中的怪物。」《託陰》(The Boy),2016
今天想和你分享的這部電影《託陰》(The Boy),並不是一部嚇破膽的恐怖片,也不是什麼以血腥暴力著稱的Cult片,它只是一個關於娃娃與孤獨的故事。是的,光看簡介或許會覺得老套,一個保姆、一個古怪家庭、一個看似無害的娃娃,這樣的組合實在太容易讓人聯想到千篇一律的驚嚇套路。但對我來說,它卻是一部在我獨自面對人生轉彎時,悄悄點亮一盞微弱燈火,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內心深處的恐懼與傷痛的電影。
起初,格麗塔接下這份在英國鄉村豪宅的保姆工作,無非是想逃離過去,逃離那段不堪回首的感情。她以為這只是一份輕鬆的差事,照顧一個被當作真人對待的陶瓷娃娃,沒想到,規則卻比她想像的還要嚴格,甚至有些詭異。老夫婦對待這個名為布拉姆的娃娃,如同對待一個真正的孩子,他們列出了一張密密麻麻的清單,詳細記載著布拉姆的飲食起居,甚至要求格麗塔每天讀故事給他聽。
起初,格麗塔只覺得這一切荒謬可笑,將這些規則拋諸腦後,自顧自地過著清閒的生活。然而,當她開始無視這些規則時,屋子裡開始出現異象:東西莫名其妙地消失、娃娃的位置突然改變、甚至還有令人毛骨悚然的低語聲。起初,她以為是自己的幻覺,是壓力過大導致的疑神疑鬼。然而,隨著越來越多的怪事發生,她開始意識到,布拉姆並非只是個普通的娃娃。
影片並沒有急於用血腥的畫面來嚇唬觀眾,而是透過精巧的佈局和氣氛的營造,一步步將觀眾帶入格麗塔的恐懼之中。你開始懷疑,這個娃娃是否真的有生命?它是否在監視著你的一舉一動?你開始替格麗塔感到不安,為她所處的孤立無援的環境感到恐懼。
格麗塔的恐懼,其實也反映了我們內心深處的恐懼。我們害怕孤獨,害怕被遺棄,害怕面對過去的傷痛。我們常常用各種方式來掩蓋這些恐懼,逃避面對真實的自己。而布拉姆,就如同我們內心的黑暗面,它具象化了我們內心的恐懼,並不斷地試圖控制我們。
電影的轉折點,在於格麗塔開始正視布拉姆,正視那些看似荒謬的規則。她開始讀故事給布拉姆聽,開始按照清單上的指示照顧他。在這個過程中,她並不是真的相信布拉姆有生命,而是透過這種儀式,來尋找一種掌控感,來對抗內心的恐懼。她試圖在一個瘋狂的世界裡,建立自己的秩序。
在這個過程中,格麗塔也漸漸與當地的送貨員麥爾肯建立起友誼。麥爾肯的出現,為格麗塔帶來了一絲溫暖,也讓她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。他並不是完美的,他也有自己的傷痛,但他卻願意陪伴格麗塔,支持她面對恐懼。這份友誼,成為了格麗塔對抗黑暗的力量。
然而,隨著劇情的推進,我們發現,布拉姆的秘密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。真正的布拉姆,並不是一個陶瓷娃娃,而是一個從小被囚禁在閣樓上的成年人。他透過娃娃,操控著這個家庭,也操控著格麗塔。
這個真相,令人感到震驚,也令人感到悲哀。真正的布拉姆,是一個被剝奪了正常生活的受害者,他渴望愛,渴望自由,但他卻只能用扭曲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。他是一個被恐懼所吞噬的靈魂。
格麗塔最終並沒有被恐懼所擊倒,她選擇勇敢地面對布拉姆,面對自己的過去。她意識到,逃避並不能解決問題,只有正視恐懼,才能真正地獲得自由。
《託陰》並不是一部完美的電影,它在劇情上存在一些漏洞,在邏輯上也有些牽強之處。但它卻是一部充滿深意的電影,它探討了恐懼、孤獨、愛與救贖等深刻的主題。它提醒我們,真正的怪物並不在黑暗之中,而是存在於我們的心中。只有當我們勇敢地面對內心的恐懼,才能真正地找到光明。
這部電影,就像一面鏡子,照出了我們內心深處的脆弱與不安。它或許不能給你明確的答案,但它卻能給你勇氣,讓你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,讓你勇敢地去面對那些你一直想要逃避的事情。它是一部在你感到迷茫時,默默陪伴你的電影,它是一部讓你重新認識自己的電影。它是一部關於成長,關於療癒,關於愛的電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