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「恐懼,是生存的本能。」《森林》(The Forest),2016
今天想和你分享的這部電影《森林》(The Forest),不是那種讓你腎上腺素飆升、血漿四濺的恐怖片,也不是那種故弄玄虛、讓人猜不透的懸疑片。它只是一個年輕女孩,為了尋找失蹤的雙胞胎姊姊,孤身前往日本青木原樹海的故事。是的,光看簡介就知道它充滿了傳統日式恐怖片的元素:陰森的森林、徘徊的幽靈、還有讓人毛骨悚然的傳說。但對我來說,它卻是一部在我面對人生幽暗時刻,如同一面充滿霧氣的鏡子,映照出我內心深層恐懼與脆弱的電影。
《森林》並沒有著重於嚇人的特效或血腥的場面,它更多的是透過主角莎拉的視角,一步步引領觀眾進入那片充滿未知的森林,也進入她內心深處的黑暗角落。她堅信姊姊還活著,但隨著她越深入森林,她所看到的、聽到的,卻越來越挑戰她的理智與信念。她開始分不清現實與幻覺,開始懷疑自己,甚至開始懷疑姊姊是否真的需要她的拯救。
我相信很多人都曾經歷過類似的掙扎。我們都曾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,都曾被內心的恐懼所吞噬,都曾懷疑自己是否能夠戰勝那些看不見的敵人。就像莎拉一樣,我們往往選擇獨自面對這些挑戰,因為我們害怕向別人展現自己的脆弱,害怕被別人 judge,害怕被別人認為我們瘋了。
莎拉在森林裡遇到的每一個幽靈,都像是她內心恐懼的具象化。有的是對過去的悔恨,有的是對未來的恐懼,有的是對自己的不信任。她必須學會面對這些幽靈,才能找到出口,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。
這讓我想起,我們也常常被過去的陰影所困擾。那些曾經犯下的錯誤、那些曾經遭受的傷害、那些曾經錯過的機會,都像幽靈一樣徘徊在我們身邊,不斷地提醒我們自己的不足。我們試圖逃避它們,試圖否認它們的存在,但它們卻總是如影隨形,揮之不去。
但逃避並不能解決問題。只有正視過去,才能放下過去;只有接受自己的不完美,才能更好地成長。就像莎拉最終選擇面對自己的恐懼,才能從森林中走出來一樣,我們也必須學會面對自己的內心,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。
《森林》告訴我們,真正的恐怖並不在於外在的環境,而在於我們內心的黑暗。只有當我們學會認識、接受、並擁抱自己的恐懼,才能真正地獲得自由。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但卻是我們成長的必經之路。就像莎拉在森林裡遇到的那個記者艾丹一樣,有時候,我們也需要一個願意傾聽我們、陪伴我們的人,來幫助我們走出困境。
《森林》或許不是一部完美的電影,但它卻觸動了我內心深處的某根弦。它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恐懼,也讓我更加堅定了面對挑戰的決心。它告訴我,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時刻,也要相信自己,也要相信希望。因為即使是在最陰森的森林裡,也總會有一線光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