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「求知若飢,虛心若愚。」— 賈伯斯
今天想和你分享的這部電影《賈伯斯》(Steve Jobs),不是那種歌功頌德的傳記片,也不是將主角神化的英雄史詩。它聚焦在賈伯斯人生中的三個關鍵產品發表會,用近乎舞台劇的方式,呈現他那充滿爭議、才華洋溢又難以捉摸的一面。是的,它沒有鉅細靡遺地交代賈伯斯的生平,甚至可能對某些史實做了藝術性的改編。但對我來說,它卻是一部在我對創新與執著感到迷惘時,宛如一盞明燈,照亮我內心真實渴望的電影。
這部電影並非要解釋賈伯斯成功的原因,而是要讓你感受他內在的掙扎與矛盾。它刻畫了一位極度渴望被認可,卻又常常以尖銳和冷酷的方式與人互動的男人。他對細節的偏執,對完美的追求,甚至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。然而,正是這種極致的追求,才孕育出了改變世界的產品。
電影中,我們可以看見賈伯斯與沃茲尼亞克之間的衝突。沃茲尼亞克是一位天才工程師,他創造了蘋果電腦,但他更重視科技的分享與普及。賈伯斯則是一位夢想家,他看到了科技背後的可能性,他相信科技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,他更懂得如何將科技包裝成令人渴望的產品。兩人的價值觀不同,但他們卻共同創造了蘋果這個品牌。
我們也看到了賈伯斯與他女兒麗莎之間複雜的情感糾葛。他起初否認麗莎是他的女兒,後來又慢慢地接受了她。這段父女關係,是賈伯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捩點。它讓他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,也讓他開始學會關心別人。
這部電影讓我思考,創新是否必然伴隨著痛苦?為了追求卓越,我們是否可以犧牲人際關係?賈伯斯的故事告訴我們,天才與瘋子往往只有一線之隔。他的成功,並非偶然,而是來自於他對夢想的執著,以及永不妥協的精神。
這部電影也讓我反思,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自己的缺點?賈伯斯並非完美的人,他有很多缺點,但他並沒有逃避這些缺點,而是將它們轉化為動力。他用他的缺點,塑造了他的獨特魅力。
或許,我們都應該學會像賈伯斯一樣,勇敢地擁抱自己的不完美。因為正是這些不完美,才讓我們成為獨一無二的個體。正是這些不完美,才讓我們擁有創造奇蹟的可能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