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「有些音樂,不是為了取悅聽眾,而是為了療癒自己。」──濃情四重奏 (A Late Quartet), 2012
今天想和你分享的這部電影《濃情四重奏》(A Late Quartet),並不是那種讓你熱血沸騰、高潮迭起的商業大片,也不是被影評人們捧上神壇的藝術電影,它只是一部關於一個弦樂四重奏樂團,在即將解散之際,成員們面對各自的人生困境的故事。是的,聽起來很文藝、很慢步調,甚至有點沉悶。但對我來說,它卻是一部在我人生十字路口,像一位善解人意的朋友,輕輕拍著我的肩膀,讓我看見了隱藏在完美和諧背後的掙扎與真實。
想想,生命就像一首精心編排的樂曲,每個樂器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,彼此配合才能奏出動人的旋律。但當其中一個音符開始走調,或者一個樂器不再發出原本的聲音,整首樂曲就會變得不協調。這部電影正是如此,它用四位音樂家的故事,訴說著人生的變奏曲。
彼得,大提琴手,他被診斷出帕金森氏症,這對他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。他畢生的熱情和賴以生存的技能,正一點一滴地被奪走。他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,質疑過去的努力,甚至恐懼未來的日子。他的病痛,就像樂曲中突然出現的雜音,刺耳而令人不安。
羅伯特,小提琴手,彼得最好的朋友,也是樂團的靈魂人物。他一直生活在彼得的光環之下,默默地付出,卻渴望得到更多的認可。彼得的疾病,讓他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,他開始反思自己的價值和未來的方向。他的渴望,就像樂曲中隱藏的低音,壓抑而充滿力量。
朱麗葉,中提琴手,羅伯特的妻子,也是他們女兒亞歷山德拉的母親。她一直扮演著賢妻良母的角色,默默地支持著丈夫和女兒的事業。然而,隨著年齡的增長,她開始渴望更多的自由和自我實現。她與羅伯特之間的矛盾,也漸漸浮出水面。她的掙扎,就像樂曲中不和諧的和弦,充滿了張力和不安。
亞歷山德拉,小提琴手,羅伯特和朱麗葉的女兒。她天賦異稟,卻一直生活在父母的陰影之下。她渴望獨立,渴望證明自己的實力,卻又害怕讓父母失望。她與羅伯特的關係,也因為年輕氣盛的愛情而變得複雜。她的迷茫,就像樂曲中猶豫不決的節奏,充滿了青春的躁動。
這四個人,就像一個家庭,彼此依賴,也彼此傷害。他們的情感糾葛,就像一首複雜的樂曲,充滿了愛、恨、嫉妒、渴望。他們在音樂中尋找慰藉,也在音樂中互相較勁。他們在排練室裡爭吵,也在舞台上合作無間。他們用音樂表達情感,也用音樂掩飾傷痛。
《濃情四重奏》並沒有提供標準答案,也沒有簡單地將好壞對錯劃分清楚。它只是將人生的真實面貌,赤裸裸地呈現在我們面前。它讓我們看見,即使是看似完美的生活,也充滿了缺陷和遺憾。它讓我們明白,即使是親密無間的關係,也需要經營和維護。它讓我們思考,如何在面對困境時,保持真誠和勇敢,如何在追求夢想的同時,珍惜身邊的人。
就像那首最後沒有完美演奏的貝多芬第十四弦樂四重奏,C sharp minor, op.131,即使其中一個音符走調,也依然充滿力量和美感。因為,不完美,才是人生的常態。因為,在不完美中,我們才能看見真實的自我,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溫度。因為,即使樂曲終將結束,我們也曾在其中盡情演奏,留下屬於自己的獨特音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