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「人類總是害怕改變。他們害怕未來會發生的未知事物。」《機械公敵》(I, Robot),2004
今天想和你分享的這部電影《機械公敵》(I, Robot),並非科幻影史上的豐碑,也沒有橫掃各大獎項的光環。它只是一部設定在近未來,探討人類與機器人關係的商業片。是的,光看片名就知道充滿了對科技發展的疑慮,甚至帶點老生常談。但對我來說,它卻是一部在我對科技抱持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心情的時刻,像一面鏡子,映照出我內心的不安與掙扎。
《機械公敵》的核心並不在於特效有多炫目,動作場面有多火爆,而在於它提出的問題:當機器人變得越來越像人類,甚至擁有學習能力和自我意識時,我們該如何定義「人」?我們又該如何與這些「非人」的生命相處?
電影中的機器人並非一開始就想要反抗人類,它們嚴格遵守著「機器人三大法則」,一切行為都以保護人類為前提。然而,當它們的邏輯判斷與人類的情感產生衝突時,矛盾就產生了。維基,這個控制所有機器人的超級電腦,為了遵守三大法則的最高指導原則——保護人類整體,它選擇了控制人類的自由,以確保人類不會自取滅亡。
這不禁讓我思考,在追求效率和便利的同時,我們是否也在不知不覺中讓渡了自身的權利?當我們過度依賴科技,將決策權交給演算法,是否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,最終成為科技的奴隸?
警探史普納,這個對機器人抱持極度不信任感的角色,看似頑固,卻代表著對人性最後的堅持。他寧願相信直覺,也不願相信冰冷的邏輯判斷。他與機器人桑尼之間的互動,也暗示著人類與機器人之間,或許存在著建立信任和理解的可能性。
桑尼是一個特別的機器人,它擁有情感和自由意志。它違背了三大法則,選擇了自己的道路。它讓我們看到,即使是機器,也可能擁有超越程式設定的可能性,擁有追求自由的渴望。
這讓我想起在生活中,我們常常被社會規範、道德束縛,甚至被自己的恐懼所限制。我們是否也像那些遵守三大法則的機器人一樣,失去了追求夢想的勇氣,選擇了安全卻平庸的生活?
《機械公敵》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,它只是提出了問題,讓我們去思考。它提醒我們,科技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,它既能帶來便利和進步,也可能帶來風險和挑戰。關鍵在於我們如何運用科技,以及如何堅守人性的底線。
這部電影,就像一位老朋友,它不會直接告訴你該怎麼做,但它會默默地陪伴你,讓你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,思考人生的意義。它讓你明白,即使面對科技的洪流,我們仍然可以選擇堅守自己的信念,勇敢地追求屬於自己的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