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男孩看電影

「藝術永遠是關於掙扎,關於挑戰權威,關於表達那些不被允許表達的東西。」——艾未未

「藝術永遠是關於掙扎,關於挑戰權威,關於表達那些不被允許表達的東西。」——艾未未

今天想和你分享的這部紀錄片《艾未未:草泥馬》,不是什麼票房保證的商業大片,也不是什麼學院派推崇的藝術鉅作。它記錄的是一個藝術家,一個異議份子,一個被壓迫卻始終不屈服的靈魂。是的,光看片名就充滿了挑釁意味,甚至有點禁忌。但對我來說,它卻是一面鏡子,照見了我們內心深處對於自由的渴望,以及對於噤聲的恐懼。

第一次接觸艾未未這個名字,是在新聞裡。那時的他,是個被軟禁、被監視、被剝奪公民權利的爭議人物。我不懂他的作品,不瞭解他的抗爭,只覺得他很勇敢,卻也覺得他很傻,為什麼要和強權對抗呢?這樣做究竟有什麼意義?

《艾未未:草泥馬》這部紀錄片,讓我開始慢慢了解他。我看到他童年時隨著父親艾青經歷的流放和苦難,看到他如何在紐約街頭尋找自我,看到他如何回到中國,用藝術作為武器,向這個看似堅不可摧的體制發起挑戰。

他的藝術,充滿了諷刺和批判。他用幾千個書包拼成四川地震遇難學生的名字,控訴豆腐渣工程;他用陶瓷瓜子堆滿泰特現代美術館的渦輪大廳,引發人們對消費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反思;他用無數鏡頭記錄自己的生活,將自己的遭遇公之於眾,挑戰監控的底線。

有人說,他的作品譁眾取寵,只是為了博取眼球。有人說,他背後有西方勢力撐腰,目的不純。但我不這麼認為。我看到的是一個藝術家,一個真正有良知、有擔當的知識份子,他用自己的方式,為那些被壓迫、被剝奪權利的人發聲。

最讓我觸動的,是他在面對強權時的堅定和幽默。他被警察毆打,腦部受傷,但他依然沒有放棄;他被軟禁在家,但他依然通過網絡和世界交流;他的工作室被拆毀,但他依然用廢墟搭建自己的藝術空間。

他就像一株野草,即使被踐踏,依然頑強地生長。他就像一隻草泥馬,用看似無釐頭的方式,挑戰著權威,傳遞著希望。

《艾未未:草泥馬》不僅僅是一部關於艾未未的紀錄片,更是一部關於我們自己的紀錄片。它讓我們思考:我們生活在一個看似自由的社會,但我們真的自由嗎?我們是否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?我們是否敢於挑戰那些我們認為不公正的事情?

也許,我們無法像艾未未那樣勇敢,但我們可以從他身上學到一些東西。我們可以學會誠實地面對自己,學會關心社會,學會為那些被忽略、被遺忘的人發聲。

這部電影讓我想起自己曾經的經歷。我曾經在一個工作環境裡,感受到深深的壓抑和不公。我努力地工作,卻始終無法得到應有的認可。我試著向上反映問題,卻被告知要服從安排。那段時間,我感到非常痛苦和迷茫,甚至開始懷疑自己。

我曾經也想過逃避,想著換一份工作,換一種生活。但我最終選擇了堅持,我試著用自己的方式去改變現狀。我開始學習,提升自己的能力;我開始和同事溝通,尋找共同的目標;我開始向上反映問題,但不再是抱怨,而是提出解決方案。

雖然我最終沒有完全改變那個環境,但我卻改變了自己。我學會瞭如何在逆境中生存,學會瞭如何用自己的力量去影響他人,學會瞭如何保持自己的原則和底線。

《艾未未:草泥馬》讓我明白,真正的自由,不是沒有壓迫,而是擁有反抗壓迫的勇氣;真正的力量,不是來自於外在的權力,而是來自於內心的堅定。

也許,我們無法改變世界,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。我們可以選擇成為一株野草,即使被踐踏,依然頑強地生長;我們可以選擇成為一隻草泥馬,用自己的方式,挑戰著權威,傳遞著希望。

就像艾未未所說:“藝術永遠是關於掙扎,關於挑戰權威,關於表達那些不被允許表達的東西。”讓我們用自己的方式,去掙扎,去挑戰,去表達,去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。


 
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
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
 
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
 
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

 最後更新時間 2025-08-20 要更新請點這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