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無數個下課後的午後,當同學們紛紛走進補習班,站長卻常常選擇拐個彎走進電影院。那不是叛逆,只是一種本能的逃離,也是一種潛意識裡對「學習」更真切的渴望。學校教會了很多知識,但電影教會的是怎麼當一個人。這樣的想法不是一夕之間成形,而是慢慢累積、反覆撞牆之後才確定——電影,真的能教會一個人很多事,甚至比課本還多。
從這樣的想法出發,網站「幫看電影比念書重要嗎」誕生了。不是為了對抗體制,不是為了取代教育,而是為了擴大學習的邊界。讓更多人理解,學習可以不只一條路,電影,不只是娛樂,而是一種深刻且有力的學習方式。
站長並不是影評人,也不是學者,只是一個從小就喜歡看電影、在電影中找到慰藉與方向的人。成長過程中,那些與電影有關的記憶,一直牢牢地刻在心裡。有些電影是當時的救贖,有些是後來才理解的提醒。而這一切,都是這個網站的養分。
念書很重要,這點從來沒被否認過。但問題是,不是每個人都能從書本中找到方向。電影提供了一種不同的可能性,讓人看見生命的另一種面貌。這不是對立,而是補足。
從小學開始,站長就是那種老師會說「這孩子不笨,但總是心不在焉」的學生。課本內容記不住,但電影裡的台詞卻能倒背如流。對於課堂上教的歷史總是沒感覺,但只要看完《辛德勒的名單》或《戰地琴人》,卻能哭得停不下來。這樣的反差讓站長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努力,是不是不夠「正常」。但當自己漸漸長大,開始接觸心理學、教育學,才發現原來每個人的學習模式本來就不一樣,而電影恰好成了自己最有效的學習媒介。
有一次和表妹聊天,她才國中,成績不好,對學習提不起興趣。站長問她喜不喜歡看電影,她立刻點頭如搗蒜。那晚我們一起看了《放牛班的春天》,看完後她沉默了很久,然後說了一句:「原來不是每個學生都該被罵,有些只是還沒被理解。」這句話像一記重擊,也像一束光,照進站長的內心。原來電影也可以像鏡子一樣,讓人看見自己,也理解別人。
站長的好朋友阿宇,曾經是班上標準的模範生。功課好,考試總是前三,但他總說自己很空虛。有次他生日時,我們一起去看《心靈捕手》,出來後他紅著眼說:「我念了這麼多書,從來沒有人問過我真正想做的是什麼。」那天晚上我們聊了很久,他第一次坦白,其實他想念電影系,但家人反對。他說那部電影讓他意識到「天賦是拿來成就夢想,不是迎合期待」。兩年後,他真的去念了電影,現在成了自由影像工作者。
還有一次,一位失戀的朋友小青哭著來找站長,我們沒說太多話,只是默默一起看了《戀夏500日》。她邊看邊掉淚,看完後說:「我以前總是怪對方不愛我,但我從來沒想過我們根本就不是一樣的人。」她說那部電影讓她學會了接受,也學會了放下。從那天起,她開始寫日記,也開始重新找回自己。這樣的故事不只一個,每一部電影都可能在不同人的人生中,扮演不同角色。
站長也曾經歷過長時間的低潮,那時什麼都做不來,甚至連說話都懶得說。是《一一》陪著站長度過了那段日子。那部電影平淡、緩慢,卻深深觸動心靈。站長記得一句台詞:「我能看到你看到的,我能聽到你聽到的,這樣我才知道,你是真的存在的。」那是一種純粹的陪伴,也是一種對存在的確認。當時的站長在現實中找不到出口,卻在電影裡看見了自我。那是無法用課本或補習班解決的痛,但電影做到了。
後來開始寫電影心得,不是為了炫耀見解,而是想記錄每一次被觸動的瞬間。寫著寫著,發現很多人也有相似的感受。有人留言說:「看完你的文字,我才知道我不是一個人。」也有人說:「這篇影評讓我重新想起那部電影,也想起那段人生。」漸漸地,站長開始思考,是否可以把這樣的力量擴大?於是這個網站就誕生了。
「幫看電影比念書重要嗎」這個名字,乍聽之下像是挑釁,其實更像是一種自我提問。它不是真的要否定念書的重要,而是想提醒大家,學習不該只有一種形式,學問也不該只存在於課本裡。電影,是一種學習,也是一種生活的參與。它能讓人同理、能啟發、能警醒、能療癒,這樣的力量,怎能被小看?
站長認為,好的電影就像是一堂人生課,有些讓你理解愛,有些讓你理解失落,有些讓你理解社會的現實與殘酷。有時候,一部電影帶來的反思,可能遠比一堂課還要深刻。而這樣的「學習」,也許才是真正能留在心裡的。
站長有位大學同學,小茹,是一個非常努力的學生,每天都安排好念書進度,連假日都不休息。但她總覺得人生好像少了什麼。有一次我們一起看《白日夢冒險王》,她看完後久久無法平靜。她說:「我把自己讀成一台機器,卻忘了活著的意義。」從那次之後,她每個月都會去看一部電影,當作給自己的「人生補課」。她說電影讓她學會了放慢,也學會了聽自己的聲音。
而站長的媽媽,是一位傳統的家庭主婦,年輕時總覺得電影是浪費時間。但有一次陪她看完《媽媽咪呀》,她竟然開心地說:「原來電影也能這麼快樂,我以前都錯怪它了。」從那天起,她每週都會挑一部喜劇來看,有時還會主動推薦站長。她說電影讓她重新認識自己,也讓她找到與孩子之間新的對話方式。
站長相信,每一個看電影的人,心裡都有一段故事。而這個網站,就是希望成為那些故事的橋樑。透過電影,不只認識角色,也重新認識自己與他人。透過觀影心得,不只是分享感想,而是建立一種情感的連結與理解的語言。
未來希望網站可以有更多功能,像是依照情緒推薦電影,建立學習主題片單,例如「失戀片單」、「考前療癒片單」、「社會議題片單」、「人際關係片單」等,讓每個人都能從電影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地圖。
也希望能邀請更多人投稿分享自己的電影經驗,讓這裡成為一個共感的平台,一個用電影說話、用故事成長的空間。
站長也會繼續寫,繼續看,繼續感受,繼續記錄。因為深信,電影不是逃避現實的方式,而是理解現實的途徑。它或許不能給你標準答案,但能讓你學會如何提問。它或許無法幫你考高分,但能幫你活得更清楚。
如果你也是那種在電影裡找到人生片段的人,那麼,歡迎來到這裡。這裡沒有成績單,沒有排名,只有一群相信故事可以改變人生的人,一起用電影學習,一起往內在更深處走去。
電影不是課本的敵人,而是人生的朋友。而站長,將會是你一起走這段旅程的夥伴。這就是「幫看電影比念書重要嗎」的初衷,也是會一直延續的信念。
電影的魅力,總是能觸動心靈 我常常想,為什麼電影這麼迷人?它不僅僅是一場視覺和聽覺的盛宴,更是一種情感的交流。每一部電影,都像是一場人生的縮影,從一開始的開篇,到高潮的情感爆發,再到結尾的回味無窮,每一幕都在我們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記。這樣的情感牽引,特別是在和最愛的人一起看電影時,會更強烈。 記得有一段時間,我和最好的朋友,每個週末都會選一部電影來看。那段時間,我們的生活節奏特別快,工作和學業都讓人喘不過氣來。但每當週末來臨,兩個人會坐在沙發上,泡上一壺茶,選一部電影開始共度時光。那時候我們會毫無保留地談論自己的感受,電影中的每一個情節都會引發我們的討論,有時候是一種心靈的共鳴,有時候則是完全不同的觀點碰撞。我們會互相挑戰對方的看法,甚至偶爾因為對某些場景的解讀不一致而開心爭辯。這樣的互動,讓每一部電影都變得無比有趣。
看整篇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