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想和你分享的這部電影《紅色氣球》(Le Ballon Rouge),不到四十分鐘的短片,幾乎沒什麼台詞,更沒有大場面的特效或驚心動魄的劇情。如果你是在尋找一部節奏明快、情節緊湊的電影,那這部可能不是你要的。但如果你曾在某個午後、在某次落單的日子裡,懷疑自己是不是和這個世界格格不入,或者你只是單純懷念一種純粹,那麼,也許它會靜靜地找上你,就像片中的那顆紅氣球,默默地、溫柔地,跟在你身後。
我第一次看《紅色氣球》是在一個情緒低落的夜晚。那時候剛剛離開一段沒結果的關係,也剛從一個做得不開心的工作離職。心裡有種說不清楚的空,像是走進了一座沒有人煙的城市,街道整齊,燈火通明,但就是冷。那種冷,不是氣溫的事,是一種感覺你已經不再相信事情會變好的無力。
那晚我沒有選擇去看一部振奮人心的片子,反而點開了這部1956年的法國短片。畫面是灰蒙的巴黎街頭,一個小男孩,一顆紅氣球。就是這麼簡單。
但也就是這麼簡單,它讓我哭了。
那個跟在小男孩身後的紅氣球,像是每一個我們在長大過程中遺失的、但又渴望被記得的東西。它不說話,不吵鬧,只是安靜地陪著,等著,像我們小時候想像出來的某種朋友,或者是我們現在已經學會不再提起的夢想。它不符合邏輯,也沒有任何現實依據,就只是存在,無條件地存在。
我開始想,我是不是太久沒有讓自己相信一些沒有理由的東西了?是不是因為成年人的世界裡太多規則、責任、標準,我們學會了懷疑,學會了分析,也學會了偽裝,但卻逐漸忘了怎麼單純地相信?
《紅色氣球》不說教,不試圖感動你,它只是透過一種很孩子氣的方式,重新喚起我們內心深處那個還沒有被現實打磨掉的角落。
而這部片對我來說的重要,不在於它有什麼技術上的突破或電影史上的地位,而是在於它讓我在一個非常需要被理解的時刻,被看見了。不是被別人看見,是被自己。
被那個還願意相信奇蹟的自己看見。
這幾年,我一直在學一件事:如何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找到平衡,如何在不確定的生活中保留一點柔軟。不是不現實,而是不讓現實全然吞沒那個最初的我。
我想,也許紅氣球就是這樣的存在吧。不需要時時刻刻都出現在我們生命中,但在某個我們快要放棄的瞬間,它會出現,提醒我們,還有一些美好,是不需要理由的。
所以,這部電影也許不是為了娛樂你,也不是為了告訴你什麼大道理。它只是安靜地站在那裡,像個久違的老朋友,在你最不預期的時候,輕輕地對你說一聲:「我還在,別怕。」
我們都會長大,但願那顆紅氣球,還能偶爾在我們的生活裡飄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