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想和你分享的這部電影《我的鯨魚老爸》(The Whale),不是一部你會想在聚會上推薦的片子,也不是能讓你在觀影後立刻拍手叫好的那種爽片。它沉重、緩慢,幾乎所有場景都困在一間小公寓裡,看似毫無逃脫餘地。是的,它的畫面甚至有點壓迫、令人窒息,讓人不自覺屏住呼吸。但我之所以願意用整整一篇文章的篇幅,來寫這部電影,不是因為它有多戲劇化,而是因為,它像一面鏡子,讓我不得不承認——有些時候,我們不敢面對的,不是別人,而是自己。
我第一次看《我的鯨魚老爸》,是在某個感到極度疲憊的夜晚。那天我加班到深夜,手機訊息不斷跳出,但我就是沒有力氣回應任何人。像是整個人被世界壓成一張皺巴巴的紙,連打開Netflix的手指都是麻的。我原本只是想找部「不要太吵」的片子陪我吃泡麵,但當我點開《The Whale》的時候,我不知道,我即將面對的不只是一部電影,而是一場與自己和解的過程。
電影裡的主角Charlie,是個患有病態肥胖的英語老師,他用網路授課、躲在螢幕後面,不讓學生看到他的真實模樣。他的一天幾乎只有兩個狀態:吃東西,以及喘不過氣來。而他吃的不是食物,是懲罰,是過去對自己的折磨。他說他不是懶,也不是不想變好,只是……沒辦法了。我看到這裡,眼淚就停不下來了。因為我知道「沒辦法」是什麼感覺。
我也曾經有過那種時刻:不是沒有夢想、不是不努力,只是那股力氣……不知道跑去哪了。
那時候我剛結束一段關係,算不上轟轟烈烈,但卻讓我懷疑自己是不是哪裡真的有問題。明明我已經努力扮演「理想伴侶」的角色,溫柔體貼、處處替對方著想、退讓、妥協、甚至犧牲自己的喜好,但最後,對方還是說了一句:「我覺得你不夠真誠。」我笑了笑,沒吵、沒鬧,甚至連一句「為什麼」都沒問,只是默默關上了門,從此對「親密關係」三個字,冷了半截。
那之後的我,有點像電影裡的Charlie。不是真的關起門來,也不是完全放棄自己,只是慢慢失去了想要靠近世界的勇氣。我還是上班、還是和朋友聚餐、還是能說笑,但我知道,我的某一部分,開始在內心深處生鏽了。
電影裡,Charlie試圖與疏遠多年的女兒重新連結。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,這不是什麼浪漫的「父女重修舊好」橋段,而是一場帶著歉意與羞恥的補償之旅。他沒辦法保證自己能成為一個好爸爸,甚至沒辦法走出家門陪她吃個漢堡,但他還是每天寫信,還是強迫自己站起來,就為了多看她一眼、多聽她一句話。
有一幕我永遠記得,他喘著氣,握著牆壁,硬是一步步走向她,用一種像是要用盡整個靈魂的聲音說:「I need to know I did one thing right in my life.」我聽到那句話的時候,整個人崩潰了。那不是一個父親在告別,而是一個人,用盡全身力氣在問這個世界:「我到底還值不值得被愛?」
我們很多人,都問過這個問題,只是用不同的方式。
有些人是在凌晨三點問自己,有些人是在失戀之後問酒瓶,有些人是在被主管責罵後,對著鏡子一遍又一遍問:「我是不是真的不夠好?」
後來,我重新去看那段「不夠真誠」的關係。我開始理解,也許我太努力了,努力到變成一個誰都可以接受的人,卻忘了問自己:「你接受你自己嗎?」
電影裡的Charlie不完美,甚至從頭到尾都沒變得更好,但他終於勇敢了。不是走出家門,也不是減了體重,而是他終於對自己說:「你值得被看見,現在這個樣子就值得。」這句話,電影裡沒有說出來,但我從他最後那個眼神裡,看見了。
看完電影,我關掉電視,一個人坐在沙發上沉默了很久。我想起了爸爸。他也是個不善表達的人,一輩子都用行動代替情感,給我錢、替我安排學校、幫我換車胎、搬家、修電腦,但從來沒跟我說過一句「我愛你」。而我,也從來沒跟他說過一句「謝謝你」。
我們像兩條平行線,明明都努力為彼此好,卻始終無法靠近。直到有一天,他因為心臟問題住院,我在病床旁守著,看著他虛弱的樣子,忽然有一股從沒感受過的悲傷湧上來。我終於明白,我不是真的不需要他,我只是不知道怎麼靠近。
那一夜,我在病房裡握住他的手,說了人生第一句:「爸,我很感謝你。」他沒說話,只是握了回來。我想,那就夠了吧。
《我的鯨魚老爸》不是一部「看了會改變人生」的電影,但它是那種會在某個時候、某個轉角,默默提醒你:「你可以不完美,也可以不堅強,但你不需要為此感到羞愧。」
它讓我明白,原來我們對「愛」的渴望,從來都不是幼稚或軟弱,而是一種最真誠的勇氣。
你可以拒絕被了解,但你不能一輩子否定自己被愛的資格。
有時候,我們以為自己在逃避,其實是在療傷;我們以為自己在墮落,其實是在累積重新站起來的力氣。
這部電影教會我一件事:誠實,不是說出所有事,而是願意承認——我曾經痛過,我還在痛,但我會好起來的。
願每個曾經感到自己「太糟糕而不值得被愛」的人,都能在某個不經意的午後,找到那部屬於你的《我的鯨魚老爸》。它不會幫你解決問題,但它會讓你知道,你不是一個人。
你從來都不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