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淚光閃閃》這部電影,不是我第一次看的日本電影,也不算是最華麗或最有話題性的作品,但它卻像一首在耳邊反覆播放的老歌,總能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,讓我停下腳步、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。其實很多時候,電影講的是兄妹情、家庭、遺憾與無奈,可是對我來說,它更像是一面鏡子,一面照見自己內心那些一直不敢觸碰的柔軟地方。
我記得第一次看《淚光閃閃》是在大學剛畢業的那一年。那時候正值人生的轉折期,朋友們一個個都有了方向,有人出國、有人考上研究所、有人已經開始工作。而我呢?每天渾渾噩噩,不太知道自己該往哪裡去。也許是因為這樣,當看到電影裡那種「想守護一個人,卻又無能為力」的感覺時,眼淚就這樣滑了下來。不是因為劇情多麼催淚,而是因為那股熟悉的無力感,彷彿正在對著我說話。
其實,人一生中總會有幾段時光,是不太想被打擾的。像是失戀後的某個深夜,像是工作受挫後回家躺在床上的那一刻。那時候不需要太多話語,也不需要太多鼓勵,只需要有一部電影,靜靜地陪在身邊。而《淚光閃閃》對我來說,就是這樣的存在。
我還記得有一次,和一位很好的朋友聊到這部電影。那位朋友在國外讀書,說有一晚突然很想家,就把《淚光閃閃》找出來重看。結果兩個人一邊聊天一邊看,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彼此的眼淚。朋友問我:「你覺得,什麼才叫做真正的家?」我當時回答不出來,只是說:「也許家不一定是房子,而是有那麼一個人,讓你想回去的地方。」
這個答案,是我看完《淚光閃閃》好幾年後,才慢慢懂的。
我和家人的關係其實一直都算淡淡的,彼此之間不太說我愛你,也不會太過表露情感。小時候,總覺得家人好像不太懂自己,也總希望趕快長大、趕快離開家。可是等到真的一個人生活了,才發現原來那些平凡無奇的日子,才是最難能可貴的。電影裡那種「來不及說出口的話」,我自己也曾經經歷過。
有一年冬天,阿公突然住院,那時候我正在外地出差,趕回家的時候已經是半夜。阿公還醒著,看到我進來,只是微笑了一下,沒有多說什麼。我心裡有很多話想說,想說對不起,想說謝謝,但最後什麼都沒講,只是握著他的手。後來阿公過世了,我一直覺得遺憾,卻也慢慢學會了放下。
這也是《淚光閃閃》帶給我的一種體會:有些話,也許一輩子都沒有機會說出口,可是只要心裡有,那就足夠了。
後來有一次,帶著另一位朋友去沖繩旅行,走到那座被稱為「淚光閃閃拍攝地」的小漁港。那天天氣很好,陽光照得人睜不開眼。我問朋友說:「你知道這裡是什麼地方嗎?」朋友說不知道,我就笑著回答:「這裡拍過一部電影,叫《淚光閃閃》。以前每次看到都覺得很遙遠,沒想到今天自己真的站在這裡。」
朋友問:「那你現在還會哭嗎?」我想了想,說:「也許吧,但更多是想起那時候的自己。」
人生就是這樣,不斷地告別,又不斷地遇見新的自己。
有些人,明明離開了,卻一直住在我們心裡;有些事,明明過去了,卻時不時會在夢裡浮現。我想這就是《淚光閃閃》之所以讓人感動的地方吧。它不是告訴我們如何面對死亡,而是提醒我們如何好好活著,好好珍惜每一個還能見面的當下。
那次沖繩旅行回來之後,我把家裡的舊相本翻出來看。照片裡有年輕的爸媽,有還是小孩的我,有些已經不在的親戚。我一邊看一邊笑,眼淚卻也默默流了下來。那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,既是懷念,也是感謝。
還有一次,在咖啡廳裡遇到一位正在讀《淚光閃閃》原作小說的女生。我忍不住搭話,結果聊了快一個下午。她說自己也剛經歷家人的離開,看到書裡寫的每一句話都覺得心有戚戚焉。我只是點頭,因為真的沒什麼可以安慰的話,只能陪著她靜靜坐著。
後來那位女生送了我一句話:「人生有太多無常,所以我們才要好好活在當下。」這句話後來也成為我很重要的座右銘。
其實很多人看《淚光閃閃》可能覺得它太過煽情、太過理想化。但對我來說,它就像一封寫給自己的信,提醒我無論人生多麼忙碌、現實多麼殘酷,都不要忘了那個最單純的自己。那個願意為一首歌流淚,為一張舊照片微笑的自己。
也因為這樣,後來每當我遇到迷惘或心情低落的時候,我總會再把這部電影找出來看一遍。有時候是半夜、有時候是假日午后,無論什麼時候,它總是能帶給我一點點力量。不是那種激昂澎湃的力量,而是一種像海浪一樣,緩緩拍打心岸的安定感。
甚至有時候,電影播到一半我就會睡著了,但心裡那股溫暖卻一直都在。
我想,這就是所謂的「人生中的老朋友」吧。不一定時時刻刻陪著你,但只要需要,它總會在那裡,靜靜等著你回來。
最後,如果有人問我:《淚光閃閃》到底好不好看?值不值得推薦?我想我不會用太多華麗的語言去形容。只會笑著說:「這部電影啊,就像一首老歌,有些人一聽就懂,有些人則要等到人生某個時候,才會突然明白。」
願你也能在某個寂靜的午後,或是喧囂過後的夜晚,遇見屬於自己的那首「淚光閃閃」。也許那時候的你,會和現在的我一樣,心裡泛起一股暖暖的淚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