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第一次看《少年Pi的奇幻漂流》的時候,還在大學,那時的我,就像片中的Pi,坐在一艘不知道要漂去哪的船上,一半是夢想,一半是恐懼。那是一段懷疑自己的日子,每天都在想,我到底要走去哪裡?我有沒有走錯路?有時我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適合這個世界。那部電影,是我在某個深夜窩在宿舍裡,不經意點開的。片子開頭色彩繽紛,動物們在園區裡跑跳,那些畫面像童話一樣。但當故事進入漂流那一段,我的心像被大海捲走一樣,不斷翻騰。
Pi和那隻老虎在海上漂流的畫面,不只是一場人與獸的生存遊戲,更像是在說我們每一個人在命運裡的無助與掙扎。我最有感觸的,不是那些神秘的飛魚,也不是那座夜晚會發光的食人島,而是那種明明快要餓死、快要瘋掉,還要想辦法撐下去的韌性。當Pi望著那片無邊的大海時,我彷彿也看見了自己當時內心的孤單與不安。
那段時間,我正好在人生的一個轉彎點上。大學唸的科系並不是我真正喜歡的,每天上課都像在交差,考試前努力背書、報告前熬夜拼命,但心裡始終有個聲音在問:「你確定要這樣過一輩子嗎?」我常常夜裡翻來覆去睡不著,看著天花板發呆,想像自己如果有勇氣轉系或休學,會不會就能過得不一樣?但我也知道,改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家人的期望、社會的標準、自我懷疑的聲音,全部都像那隻在船上的老虎,不時跳出來讓我退縮。
《少年Pi》讓我看到了一種很特別的勇氣,那不是主角面對老虎的膽量,而是他在絕望中仍選擇相信、選擇活下去的決心。電影裡有一句話我至今忘不了:「信仰是一種選擇,你要相信這個世界是殘酷無情的,還是有愛、有奇蹟的,都由你自己決定。」那時我突然明白,我一直在等待一個「確定的答案」,但人生從來沒有「保證」。我們只能在不確定裡選擇相信,並為那個信念努力。
之後的我,並沒有立刻做出什麼戲劇性的決定,但我的心境變了。我開始慢慢接受「漂流」的狀態,不再急著找出口,而是去體會漂流過程中的每一刻。我報名了攝影社團,拿起相機開始記錄生活裡的光與影;我也開始看很多和主修無關的書,接觸以前從未涉足的領域。那些看似「無用」的事情,卻讓我感覺更接近自己。
我後來沒有轉系,但畢業後選擇了一條和大學科系毫無關聯的路。那是一條很多人都不看好的路,也是一條一開始讓我跌得很慘的路。但我始終記得Pi的故事,記得那場大海上的漂流,記得他是怎麼在沒有依靠的情況下,與命運共存、與恐懼共舞。
人生真的很像在海上漂流。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遇到什麼,是暴風雨、是飛魚,還是一座看似美麗卻藏著危險的島嶼。我們都不可能預測未來,但我們可以選擇怎麼活在當下。我很感激那段不確定的日子,因為它讓我學會了柔軟,也讓我更堅定。
《少年Pi》這部電影之所以打動我,不只是因為它拍得美、故事奇幻,而是因為它誠實。它告訴我們,不管你信不信神、不管你信仰的是什麼,在人生最難的時候,真正拯救我們的,不是超能力,而是內心那一點點願意活下去的信念。
多年後的我,再次重看這部電影,眼淚還是會在某些橋段突然湧上來。但這一次,我流淚的原因不再是因為恐懼或迷惘,而是因為我終於懂得,原來我也曾是那個在海上漂流的小孩,也曾經害怕、也曾經堅強。而現在的我,雖然還在學習,但已經不再害怕漂流,因為我知道,無論漂去哪裡,我都會找到自己的岸邊。
有時候,我們真的得先在海上迷失一陣子,才能明白陸地的可貴。也許,我們都會經歷那段看似無解的旅程,但只要心中還有一點點相信,風暴終究會過去。因為信仰的力量,不在於它給你什麼答案,而是在最孤單的時候,它陪著你一起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