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句話第一次擊中我,是在電影院一片沉寂中,銀幕上的劉德華低聲說出的那一刻。那是一種極度壓抑的情感,像在無盡黑暗中伸出的手,等待著一個願意一起逃的靈魂。這部電影叫《無間道》,一部警匪片,或者說,一部關於人性、孤獨與選擇的電影。它很香港,也很我們。
我不是警察,也不是臥底,現實生活裡也沒什麼黑白對立的戲碼,但那種「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」的迷惘,我懂。那種身在一個不屬於自己的位置,卻只能裝作若無其事繼續生活的感覺,我也曾經歷過。
很多年前,我進入一間看起來光鮮亮麗的公司,帶著滿腔熱血,告訴自己:「我一定要撐下去,這裡是個機會。」剛開始的時候,我拼命學、拼命做,加班像吃飯一樣日常,假笑是日常標配,每天都提醒自己:「撐下去,很快就會變好。」
但奇怪的是,越努力,越不快樂。主管說我不夠主動,客戶說我不夠圓滑,連同事的眼神都像是在說:「你這樣不行啦。」我漸漸變得遲疑,每一通電話、每一份報告、每一次提案前的夜晚,我都像是站在高樓邊緣,腳下是沒有支撐的懸空,心裡卻不能喊停。
我記得那時候的我,常常一個人走回家,走在城市的邊邊角角,像一個被掏空的人偶。回家後坐在沙發上發呆,然後某個夜晚,打開電視,正好播到《無間道》。
我記得那幕,劉德華站在大廈天台上,問著那句:「如果我有多一張船票,你會不會跟我一起走?」那一刻我眼淚掉下來,因為我知道,那不是一句情話,那是求救。是那種你受夠了裝扮,受夠了扮演另一個人,終於想問一句:「我還有選擇嗎?我還有退路嗎?」的求救。
人生裡的「無間道」不一定是誰在監視你,不一定是誰在背叛你,而是你每天起床,都要扮演一個你自己都快不認得的人。你表面上微笑、應對得體,心裡卻早就疲憊得只想逃。
我曾經有一段戀愛,也很「無間道」。我以為我是在談感情,其實我只是在努力成為他喜歡的樣子。我開始吃他愛吃的食物、聽他愛聽的音樂、對他愛的東西都說「好棒喔」,即使我完全無感。後來,他還是說我們不合適。那一刻我才明白,我失去的不只是愛情,而是我自己。
《無間道》讓我開始反思:我們每天活著,到底是在「成為自己」,還是在「演給別人看」?你是你嗎?還是你只是扮演著一個社會期待你成為的人?我們幾歲開始失去了自己的聲音?又幾歲開始不敢誠實面對自己?
電影裡有個經典台詞:「出來行,早晚要還。」以前聽了只覺得是江湖話,後來才懂,這句話是寫給所有在人生中投機取巧、妥協自我的人。你可以裝一時,但不能裝一世。你可以忍一陣,但不能忍一生。你可以騙別人,但最後會騙到自己。
這些年,我慢慢學會了不裝。不是因為我多勇敢,而是因為我累了。累到有一天,我開始問自己:「如果今天死掉,會不會後悔沒活過自己想要的樣子?」那答案是會,非常後悔。
我開始離開不適合的關係,不再迎合那些不願意理解我的人;我辭掉那份看似光鮮、實則折磨的工作,轉而投身一份收入不穩定,但能讓我做回自己的事;我學會說「我不知道」、「我不喜歡」、「這不是我要的」,也學會說「不」,不是對別人,是對那個一直要我委屈自己的自己。
就像電影最後,兩個臥底角色終於一個死去、一個存活,不管你覺得結局悲傷還是解脫,至少他們都不再活在假象裡。而我們呢?
我們是不是也該有個屬於自己的出口?一張船票,不用給別人,只要願意,自己也可以走。
有一次我在朋友聚會上講起《無間道》,一個多年沒聯絡的朋友突然對我說:「你知道嗎?那句『我想做好人』,以前聽覺得矯情,現在聽卻很心酸。」我點點頭,我懂。那不是一句話,那是一個人終於誠實面對自己一生的選擇後,最真誠的聲音。
這部電影陪我經歷了很多「決定留下,還是離開」的夜晚,也幫我看見了許多曾經自己都不敢承認的現實:不是所有努力都有回報,不是所有妥協都能換來平靜,也不是所有關係都值得你犧牲自己去維持。
我們常以為活著就該順著走,社會給什麼角色就演什麼戲,但那樣走下去,有一天你會發現,你在過的根本不是你的劇本,而是別人給你安排的台詞。
我想,如果還有一次機會選擇,我寧可當個慢一點的人,當個一直問自己「你快樂嗎」的人,也不要再當那個每天都要說服自己「這樣也不錯啦」的人。
「我想做好人。」這句話,看似簡單,卻包含了多少次心碎與自我懷疑。在這個價值觀模糊、真假難分的世界裡,做好人其實是最難的選擇。你不隨波逐流、不勉強附和、不用謊言掩飾,光是這樣,就已經是一種勇氣。
所以現在的我,即使還是會害怕、還是會迷惘,但我學會了一件事:當你不再為了符合別人的期待而活,你才真的開始為自己活一次。
也許《無間道》不是那種能讓人立刻開心的電影,但它像一面鏡子,把那些我們平常不敢看、不願面對的自己,照得清清楚楚。而有時候,那才是最好的療癒。
人生裡的無間道,有時不是你被誰出賣,而是你忘了自己是誰。
如果你也正站在人生的某個天台上,不知道該往哪裡走,願你也能誠實問自己一句話——
「如果我有多一張船票,你會不會跟我一起走?」
但願你會回答:「我會,因為這次我帶的是我自己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