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電影爛到連「坐著」都浪費
某次我跟朋友去看電影,一踏進戲院超有期待感,還拿了爆米花和大杯可樂坐好準備嗨起來。結果,電影一開場五分鐘,我就有種「欸…怎麼怪怪的」的感覺,十分鐘過去開始懷疑人生,二十分鐘,我已經開始偷看手錶,甚至想打開手機查「這部片到底評價有多爛」來安慰自己不是眼瞎。
朋友轉過頭來看我:「要不要走?」
我一時語塞,腦袋還停在那種「票都買了,不看完好浪費」的執念裡。但下一秒他直接站起來說:「我們走啦,我寧願回家看Netflix重刷《絕命毒師》第一季。」我也跟著站起來,那一刻突然覺得——哇,好自由!
這件小事我一直記到現在。
原來我們其實一直都有選擇,只是以前常常裝作沒看到。
我以前就是會死撐到底的人。吃到一間超難吃的餐廳也會逼自己吃完,不然覺得錢花了很痛。感情上更誇張,明知道不適合還會說服自己:「都在一起那麼久了,再撐一下看看吧。」職場也一樣,覺得「這工作我都做三年了,還是再忍一下好了。」
你也有過這種感覺嗎?好像不管多不舒服,已經投入的時間和努力就像一條繩子,把自己綁在原地,動彈不得。因為「不想前功盡棄」,所以選擇繼續在錯的地方努力。
但你知道嗎?
這種心態的名字,叫做「沉沒成本」。
沉沒成本就是:你已經花掉的東西,像是時間、金錢、情感,這些不會回來了,硬撐只是把現在也一起陪葬掉。
那天走出戲院,我和朋友在便利商店買了甜筒坐在人行道邊聊天,邊吃邊笑。比起浪費兩個小時在那部爛片,我們後來聊了好多生活瑣事,反而覺得賺到一個小放鬆的夜晚。
這不就是我們一直渴望的嗎?活得清醒一點、快樂一點,不是為了完成什麼清單或交差,而是為了對得起自己的每一分時間和心情。
不管是一場爛電影、一段有毒關係、還是讓你喘不過氣的生活方式,只要你意識到自己不快樂,那你就有資格離開。
不是逃避,是選擇。
我以前真的很怕「放棄」這兩個字。覺得離開就是沒努力、就是不夠堅強。
但後來我發現,其實真正難的,是承認「我值得更好的」。
那不是懦弱,是勇敢。
你可以走出一段糟糕的戀情,因為你想要真正的陪伴,不是無止盡的冷戰。
你可以辭掉那份讓你每天都在懷疑人生的工作,因為你值得一份能讓你睡得安穩的職涯。
你也可以從一段友情裡悄悄退出,如果你已經累到在對話裡只能假笑。
那些選擇,不是輸,而是「我終於站在自己這邊了」。
其實走出戲院那一刻,我一點都不覺得遺憾。反而覺得,「啊,幸好我沒坐到最後,浪費我的腦容量。」
很多時候我們對一段關係、一次投資、一份工作,之所以難以抽身,不是因為它真的那麼好,而是我們太怕承認「它沒那麼好」這個事實。
但你的人生,是你的,不是給誰交代的劇本。
與其花力氣在錯的人、錯的局、錯的選擇上,不如花力氣讓自己過得舒服一點、自由一點、快樂一點。
我身邊也有朋友,明明知道伴侶不適合她,但總說:「我們已經在一起五年了,這樣分開很浪費。」
但你知道什麼最浪費嗎?就是再花五年證明你當初應該分開。
也有人死撐著在一個爛公司,天天都在做不開心的事,因為覺得「都升到資深了,不做可惜」。
但你會不會更可惜,是那個失去熱情的自己?
那些「不想浪費」的想法,才是讓我們越陷越深的罪魁禍首。
有時候你只是需要一個提醒:
你可以離開。
你可以說「夠了」。
你可以不再委屈、不再假裝、不再逞強。
你不是要做一個完美的人,你只是要好好對待自己。
我知道,做出離開的選擇不容易,尤其當你已經付出很多。但請你相信,剩下的那些時間和日子,才是真正屬於你、值得你守護的。
電影不好看,我們走出來了還可以去吃甜筒;人生卡關,我們還有機會重新選擇。
不是因為你逃跑,而是因為你開始把自己放在第一順位了。
如果你也在某段關係裡覺得窒息,在某個選擇裡一直後悔,在某個人生的轉角猶豫不決,那你不是一個人。
我也在學著轉身,學著放下那些換不回來的過去。
學著走出那場爛電影,去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。
一起練習吧。
走出去,才有新的故事等著我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