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一直以為人生是一場持續往前衝的長跑,跑得快的人會贏,停下來的人會被遺忘,轉彎的人是迷路。但後來我才知道,人生不是競賽,是一趟旅程;而我,是坐在向田理髮店裡,慢慢才明白這件事。
《向田理髮店》這部電影沒有什麼大風大浪,它不是一部會讓人拍案叫絕、痛哭流涕的片子。它像是一首舊歌、一碗燉煮多時的湯、一個你早已忘記名字但永遠記得味道的小吃攤。
第一次看這部電影,是一個週日的午後。那段時間我剛從台北回到家鄉,帶著幾分落魄,也帶著幾分不甘心。離開城市不是選擇,而是不得不。我本來以為自己會在城市裡找到未來,卻沒想到最終只是找到疲憊。那天,心情低落到連手機都懶得滑,打開電視,剛好播著《向田理髮店》。
主角向田,開了一家老派的理髮店,過著幾十年如一日的生活。他剪的不是頭髮,是鄉下人日復一日的心情、疲憊、與難以啟齒的寂寞。他從不多話,但每個走進他理髮椅的人,都會莫名其妙地說了很多。那些言不由衷、苦中作樂、逞強背後的孤單,全都藏在那一聲「修短一點就好」。
這不就是我們嗎?
我們總說「還好啦」「可以啦」「沒關係」,但其實每天都在勉強撐著,笑著說生活還行,心裡卻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垮下來。直到你某天坐在某個沒人催促、沒人比較的地方,有個像向田這樣的人,不問你要去哪,只默默陪你待著,你才終於有勇氣承認:「其實我真的不太行。」
我記得我爸以前就是這樣的人。他也是理髮師,也是一個不太愛說話的人。小時候我常常不懂,為什麼他每天只剪幾顆頭、收幾張鈔票、看似一成不變地過生活。那時我總覺得他是失敗的,因為他沒有讓我們家致富,沒有開分店,沒有被雜誌採訪。但看完這部電影,我才懂,有些人不是不想出發,而是選擇留下來,守住一個讓人可以喘息的地方。
我的父親,就是這樣一個人。
而我,是那個年輕時以為世界很大,必須要走出去才能成功的孩子。直到我繞了一大圈,發現「成功」不是一種標準,而是一種狀態。當你開始每天都能安心入睡,吃得下飯、笑得出來,你就已經很成功了。
《向田理髮店》最讓我動容的,是它沒有批判離開城市、也沒有歌頌回鄉,只是誠實地說出一種人生選擇:有些人願意留在原地,是因為他們知道,人生最難的,不是衝刺,而是停下來。
我也慢慢學會停下來了。
回到家鄉後,我開始重新整理生活——整理房間,整理心情,也整理過去那些我從未認真面對的失敗。那些失敗曾經讓我羞愧、逃避,但現在,我學著跟它們做朋友。就像電影裡那些被剪掉的頭髮,不用再被留著,也不需要解釋,它們只是該離開了。
有時候,我會走到我爸的理髮椅旁邊坐下,看著他替鄰居剪髮,那些人有的我從小看到大,有的我早已不認得,但我爸總是知道他們近況:誰家的小孩考上大學了,誰家的阿嬤最近身體不太好,誰家的狗又偷跑出來了。
那一刻,我終於懂了「歸屬感」是什麼。
不是住在哪,而是有人記得你。
而當你被記得,你就會有勇氣再次出發。
這部電影教我的,不是什麼華麗的道理,而是那些在城市裡學不到的細節:如何用沉默安慰別人,如何在微不足道的小事裡找到生活的重量,如何在人生的某個路口勇敢地說:「我不走了,這裡就很好。」
如果你正在人生的十字路口,不知道該往哪走,不妨也去坐坐《向田理髮店》的那張理髮椅,讓它陪你沉默一下。
因為你會發現,有些時候,我們需要的,不是再努力一點,而是先允許自己不努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