環租哥哥

看電影比念書重要嗎?

在一個成績至上的教育體系中,曾經有個孩子,最大的興趣不是背單字、做習題,而是坐在電視機前、戲院裡,靜靜看著一部部電影。他不是懶惰,只是總覺得,書本裡的知識太死,而電影裡的世界活得太真。

這個孩子,就是這個網站的站長。

「看電影比念書重要嗎?」不是一句挑釁,也不是要否定教育的重要,而是對現代學習方式的一次真誠提問——當學習不該只靠考試來定義,那麼電影這種讓人共鳴、思考甚至哭笑的形式,是否也能帶來一種不同的啟發?


電影,是某些人真正的學校

站長自小便對傳統教育有些「水土不服」。背得滾瓜爛熟的數學公式,解釋不了友情的變化;歷史課本裡的戰爭年份,也比不上電影裡一個眼神來得深刻。

《心靈捕手》的那句話曾深深刻在腦海裡:「你也許讀過莎士比亞的所有作品,但你有沒有在雨中讀過詩?你也許知道戰爭的歷史,但你知道失去兄弟的痛苦嗎?」

這些都來自電影,而不是教科書。

電影,讓這位站長理解到,有些東西是書本教不來的。有些情感,是必須用眼睛看、用心感受,才會懂。


不是反對念書,而是相信電影也能教會我們很多

這個網站並非鼓吹「不要唸書」,而是希望大家打開學習的另一種眼界。

電影像一面鏡子,也像一封來自世界的情書。每一部作品裡的情節、角色、對話,其實都在默默傳遞著價值觀、歷史觀、人性觀。也許一堂社會課不會教你如何面對失敗,但《當幸福來敲門》會;也許一本生物課本不會告訴你生命的無常,但《我想有個家》、《一一》會讓你思考生命的意義。

站長曾經試著解釋給長輩聽:「我不是在浪費時間,是在和自己對話。」

有些人會懂,有些人不會。但電影幫助站長堅持自己。


用電影學會的10件事

  1. 理解多元價值觀:從《死亡詩社》的挑戰傳統,到《寄生上流》的貧富對立,電影開啟了對社會多角度的認知。
  2. 練習換位思考:透過不同角色的視角,培養站長觀察他人處境的能力。
  3. 學會批判思考:電影不只娛樂,它讓人對「對與錯」有更多討論空間。
  4. 學習表達與溝通:影評、討論、爭辯,都是觀影後的延伸學習。
  5. 開啟歷史與文化視野:像《辛德勒的名單》、《美麗人生》讓歷史不再只是年代表,而是有血有淚的故事。
  6. 認識人性灰階:黑與白之間,有太多值得探討的情節。
  7. 體會美感與藝術:燈光、運鏡、音樂、服裝,都是視覺語言的學問。
  8. 接觸未來與科技想像:從《星際效應》到《雲端情人》,科技的反思也是一種學習。
  9. 找到人生的方向:《阿甘正傳》教的是堅持,《進擊的鼓手》教的是極限,《小丑》教的是社會結構。
  10. 學會愛與和解:電影中那些不完美的家庭與情感,其實都是人生縮影。

「如果沒有電影,自己可能早就放棄了」

站長曾有段時間嚴重懷疑人生方向,課業壓力讓人喘不過氣,親子溝通也出現斷層。那段時期幾乎每天都在看電影,不為了逃避,而是想尋找一點點共鳴。

一部《放牛班的春天》,讓站長忍不住落淚。不是因為劇情,而是那種「終於有人懂」的感覺。

這也成了這個網站誕生的起點。


打造這個網站的初衷

  1. 給電影一個被理解的空間
    希望讓更多人看到電影的「教育價值」,不只是娛樂消遣,而是真正能引導人生的媒介。

  2. 給不愛念書的人一個喘息的機會
   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體制內學習,但每個人都有機會被激發潛能。

  3. 讓學習變得更多元
    不只考卷,不只書本,學習可以來自電影、對話、故事、甚至錯誤。

  4. 建立一個「影像學習社群」
    電影不該是孤單觀影,而是一種互動式學習,這個網站就是讓大家一起分享心得的地方。


站長的個人觀影習慣

站長偏愛劇情片、社會寫實、紀錄片與心理驚悚。喜歡有對白、有衝突、有內心掙扎的作品。

每看一部電影,就會寫一篇心得,並從中延伸出書籍、時事或心理學的連結。這樣的習慣,久而久之成了網站的內容核心。

電影不是看完就算了,而是開始。

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

曾被啟發的經典電影片單(部分):

  • 《心靈捕手》(Good Will Hunting):關於自我認同與信任。
  • 《死亡詩社》(Dead Poets Society):為何教育需要靈魂。
  • 《寄生上流》(Parasite):階級不是表象,是結構。
  • 《放牛班的春天》(Les Choristes):一個老師如何改變孩子。
  • 《阿甘正傳》(Forrest Gump):單純也是一種力量。
  • 《模仿遊戲》(The Imitation Game):不同也可以是天才。
  • 《牠》(It):恐懼來自內心創傷,不只是怪物。
  • 《一一》(Yi Yi):人生的片段,看似平凡卻深刻。

未來想做的事

  1. 推出電影導讀課程:讓學生學會「看懂」一部電影,而不只是「看完」。
  2. 開發適合學生的觀影清單:國中、高中、大學生各年齡層的推薦電影。
  3. 與學校合作影像學習活動:把電影搬進教室,變成教育資源。
  4. 建立觀眾投稿平台:讓大家分享自己的電影啟發故事。
  5. 出版觀影筆記書:整合這幾年的心得、對話與反思,讓更多人受惠。
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

寫給每一位走進這個網站的你

也許你正面臨壓力,也許你只是單純愛看電影,也許你正在思考人生方向。不論你是誰,站長想說:

學習不一定要背誦、不一定要照表操課,有時候,一部電影、一句台詞、一次感動,就足以讓人長出力量。

這裡不是一個批判學校的地方,而是一個相信「學習有更多可能」的出發點。

如果你也相信電影可以是一種學習,那我們,就是同一國的人。


每一段人生的跌撞,都為未來鋪路
當我們懷疑自己時,愛與勇氣將指引我們走向新的曙光。
Every stumble in life paves the way for what’s ahead; when we doubt ourselves, love and courage guide us to new beginnings.
在失落與成長中,我們學會了最真實的愛;人生的每一章,都值得期待。
In loss and growth, we learn the truest form of love; every chapter of life is worth looking forward to.
閱讀更多!
夢想不會過期
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個特別的故事,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已經80歲的阿嬤,雖然年紀大了,但她的勇氣和心靈的力量讓我深受感動,也許你們會被這個故事深深觸動。 故事的開始,要從兩年前說起。那時,阿嬤已經80歲了,日復一日,日子平靜無波。她住在台南的家裡,子女孝順,每天的生活也沒有太多變化——早上泡茶,下午坐在陽台上看報紙,晚上和老伴一起吃飯,偶爾會和鄰居聊聊天。大家都說,這樣的日子很安穩,也很幸福。

從比較到自我價值的重建
現代社會中,社交媒體無處不在。無論是Instagram、Facebook還是Twitter,我們幾乎每時每刻都在更新、瀏覽、分享。這些平台的存在,無疑讓我們的生活更豐富多彩,但同時,它也帶來了不少壓力。大家在這些平台上展示最美好的一面,分享精彩的瞬間,讓我們不禁開始比較、焦慮,甚至感覺到自己不夠好。
看整篇文章
這樣的時光最美好
電影,總是能給我們帶來不同的情感起伏。不論是悲傷、歡樂,還是那些讓人熱血沸騰的瞬間,電影中的情感深刻、場景驚艷,總是讓人難以忘懷。我想每個人心中,都有一部特別的電影,或者是某一部電影情節,和某個人一同觀看的回憶。對我來說,這樣的時光不僅僅是觀影本身,而是和那個人一同享受、討論、甚至是一起笑或流淚的過程。這篇文章想跟大家分享,幾部我最想和最親密的朋友、家人,或者那個特別的人一起看的電影,還有其中的點滴回憶。 電影,對我來說,不僅是一個視覺上的娛樂,它有時候是一種情感的寄託,是生活中那些片刻的逃避。也許正因為如此,電影成為了我們和身邊的人建立更深連結的橋樑。無論是和親朋好友一起,還是和愛人共度時光,電影總能幫助我們打開心扉,分享那些深藏心底的情感。每一部電影,對我來說,都是一段故事,一個讓我重新認識自己、重新感知世界的過程。
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

電影的魅力,總是能觸動心靈 我常常想,為什麼電影這麼迷人?它不僅僅是一場視覺和聽覺的盛宴,更是一種情感的交流。每一部電影,都像是一場人生的縮影,從一開始的開篇,到高潮的情感爆發,再到結尾的回味無窮,每一幕都在我們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記。這樣的情感牽引,特別是在和最愛的人一起看電影時,會更強烈。 記得有一段時間,我和最好的朋友,每個週末都會選一部電影來看。那段時間,我們的生活節奏特別快,工作和學業都讓人喘不過氣來。但每當週末來臨,兩個人會坐在沙發上,泡上一壺茶,選一部電影開始共度時光。那時候我們會毫無保留地談論自己的感受,電影中的每一個情節都會引發我們的討論,有時候是一種心靈的共鳴,有時候則是完全不同的觀點碰撞。我們會互相挑戰對方的看法,甚至偶爾因為對某些場景的解讀不一致而開心爭辯。這樣的互動,讓每一部電影都變得無比有趣。

看整篇文章
分享影劇金句
從打開相機自拍第一支開箱片,到現在每天分享影劇金句、情緒片單、人生片段,站長已經走過了一條從「喜歡電影」到「被電影喜歡」的網紅之路。這條路,不紅不黑,不快不慢,但每一步都超真實,因為這不是在演,而是用影像陪著大家一起走過現實。

看整篇文章